首页 > 系统分类 > 网店信息 > 俄罗斯镜头俄罗斯照相机介绍!(转载)

俄罗斯镜头俄罗斯照相机介绍!(转载)

时间: 2020-05-22 来源:福山俄罗斯商品网专注经营纯正俄罗斯商品32年,苏俄商品尽显异国风情!

五、六十年代,我国照相机市场差不多是清一色的苏联产品,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出色的镜头成像质量,在年岁较大的摄影爱好者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近几年,通过边贸等各种渠道,不少前苏联相机流入我国,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影友。但由于大多数影友对前苏联相机不甚了解,只能摸索着操作使用,因而时不时会出现小问题。笔者将从有关资中获得的对前苏联相机和镜头的认识及使用中的体会整理出来,供影友们叁考。

 

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攻占德国,在其占领的境内拆卸所有的工业设备运往苏联(在中国东北作同样的事),其中包括著名Jena的Zeiss厂。部分运往现在的乌克兰基辅,部分运往现在的俄罗斯。冷战时期为了其军事需要在光学工业也投入很多,现代的折反镜头就是俄罗斯的光学设计师 D.D. Maksutov发明的。虽然其间谍也窃取不少先进光学技术,但俄罗斯人也不是笨蛋,否则也不会有载人飞船登月,先进的Su27/30战斗机与美国F16对抗。 
 
 
前苏联的光学镜头多拷贝蔡斯,基辅88的镜头对业余来说是很好的蔡斯替代品,基辅88也是前苏联专业摄影师的装备,有些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使用基辅60。配备基辅88/60的镜头可与哈苏的镜头一搏——如果那天装配线上的工人心情很好,整体质量控制没法与西方相比,但他给业余摄影者提供了廉价的照相设备。基辅88的机械质量不好,制作粗糙在我看来好象我们的老大哥用镰刀和锤子手工打制的,但基辅88/66的镜头制造质量很好,虽然比哈苏的镜头的机械质量还差的多。基辅88是拷贝哈苏的1000F,五十年代哈苏生产了焦平面快门1000F,因快门的问题哈苏改用镜间快门,基辅改进了焦平面快门得以生产至今,但快门锁住仍是基辅88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它的象漏光,机身内反光的小毛病自己都可修理解决。使用基辅88一定要遵守它的装片上片顺序否则易快门锁住。基辅60是拷贝Praktisix/Exakta 66,它改进了卷片系统,比基辅88机械上故障少,但不可更换后背。配备基辅88/60的镜头从30mm~250mm (30、45、65、120、150、250),其解像力接近蔡斯的镜头(根据多个来源的测试报告),对比及色彩还原也很好。基辅88的取景器可与哈苏互换,许多人把基辅88的五棱镜取景器用在哈苏上,比哈苏便宜多的多。除了中幅相机,35mm相机的镜头也不坏,接口有39mm莱卡螺纹型,42mm螺纹型和Nikon卡口。35mm相机的机身是很落后的,有的还用晒光电池。39mm莱卡螺纹型有85mm/2,55mm/2.8,35mm/2.8和20mm/5.6。85mm/2是拷贝蔡斯Sonnar,这些镜头光学质量都很好,尤其20mm/5.6超广角镜头光学质量为很多人称赞,许多莱卡使用者买不起莱卡蔡斯的超广角镜头转而购买此头。42mm螺纹型的镜头很多可用于Pentax  Spotmatic、Yahsica等42mm螺纹型相机。美国的大众摄影曾比较Nikon卡口的俄罗斯镜头300/2.8 Yashmer,100mm/2.8 Kaleniar 微距,35mm/2 MIR,35mm/2.8 MIR Shift,与相应的 Nikon 300/ 2.8,105mm/2.8微距,35mm/2,35mm/2.8 Shift。结论是除了最大光圈解像力对比及色彩还原比Nikon差一点,其它光圈不输于Nikon。 
 
 
我认为俄罗斯镜头物美价廉,为业余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中基辅60还可以用前东德的Zeiss Jena 和现代的德国Schneider镜头。从我使用六十年代的东德Zeiss Jena镜头(Exakta卡口)经验看,这些东德 Zeiss 镜头光学质量都相当好。
 
 
【前苏联的尼康接口镜头】
作为世界公认的光学器材产品生产大国,前苏联以及现在的独联体在发展传统相机产品的同时也生产了几种型号的基辅系列尼康口单反相机和为数不少的尼康接口镜头产品。关于这些镜头的光学素质和成像质量国内业界人士及各类专业媒体都曾发表过众多不同的观点,总体来说还是褒大于贬,排除个体差异的因素,绝大多数产品还是具有极高的性能价格比,这一点从上述产品在国内摄影者中受欢迎的程度上就已经完全显示出来。尤其对于一些喜欢古典风格镜头的摄影者来说,这些产品沿袭传统德国镜头的制造工艺以及与之相近的成像风格也是其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早期的的尼康接口镜头可以推溯至70年代,如尤比杰尔135毫米F4、吉姆500毫米F8等,由于可以直接更换后口法兰而无须接环或改口,可视作尼康F接口,但由于这部分镜头并非AI接口(无暴光联动拨杆和测光联动凸棱)。这些产品大多数为无膜或膜单层镀,后期也有不同镜组采取不同颜色镀膜的的镜头产品,由于光学玻璃材料优异(有说来自当时的东德),用今天的标准衡量成像质量也相当不错。工艺上为全金属结构,所以坚固耐用。缺点是光圈无法与快门联动(完全手控或半自动快速收缩光圈),只能手动收缩光圈测光,不利于抓拍,但习惯之后使用上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80年代不少尼康接口镜头直接做成了与尼康镜头一样的接口,有的仍不能光圈联动(无暴光联动拨杆),有的已经与尼康的镜头接口没什么两样,现在市场上常见的20毫米F2.8、35毫米F2、50毫米F1.4更是标准AIS。与尼康镜头的情形相似,早些生产的产品为全金属结构,连调焦环亦为金属冲压而成,后期则改为橡胶制作,不过依然金属感十足。
近两年随着尼康口镜头市场需求的增大,一些造价较高的镜头产品如16毫米鱼眼也增加了尼康接口,加上国内也加工了各种接圈并出现了部分改口镜头就更无法一一列举了。以下就将市场上可以见到的产品做以简单的介绍。 
手动光圈系列:
 
 
【三款仿德经典“俄头”】
 
独联体有几款镜头实在是全世界最最便宜的,便宜有好货,也只能在前苏联方能实现。一款相当于35毫米相机用的16毫米鱼眼镜头视角的30mmF3.5,120相机用的镜头,无论其光学质量,机械加工以及装配工艺,可谓是一流水准,加膜也属上乘。国内民间价每只1100-1250元之间,全新包装并附带一套滤镜,价廉物美。不信你可查查同类型的日本镜头是何等价格,倘若是德国货的话,那么其标价一定会使你瞠目结舌了。香港不少影友购置此头后改装在日制机上使用,此头共有二种接口,一种是基辅60接口,另一种则是基辅88机用的,前者通用性比后者强得多,可以兼用于潘太康six或者是爱克山泰66型单反机与其配合真是相得宜彰也。卅五毫米相机用的几款镜头也是非常值得选购的。一款价格低得令人发怵的85毫米F2尤比恰尔9型经典人像镜只须花上200多元人民币即可把它带回家了。此镜款样庄严古典工艺,机加工与装配、手感甚具德国风格,只要是正宗的新品包装,其质量保证让你无可挑剔,至少在我们沈阳万通二手店售出近百只此款镜头,无一退货即可证实所言不虚也。成像方面实属一流,不管你现在是否需要弄上一只玩玩,准保让你感叹此等货正价廉的优质镜头非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莫属了。顺便补一句,这支85毫米人像镜结构上完全依袭德国蔡斯松纳名镜7片3组成式。这类3组式松纳镜还有50毫米1.5、135毫米F4、200毫米F4,前苏联均有仿制品种,尽管此种三组成松纳镜头与近年的蔡司松纳新款镜头不尽相同,相比之下,也略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作为经典一族,其质量总归还是十分优秀的,大凡用过此头的影友无不为其优秀的成象品质而赞叹,可见其韵味十足了。
说到独联体的经典镜头中还有一款精品,镜头乃是鼎鼎有名的别连科17毫米F2.8鱼眼镜头了,视角180度,最近摄距0.3M,外观与内观的工艺无可挑剔,甚具德国镜头的一贯风格,严谨而一丝不逊,镀膜也达到一流水准,罗口与尼康口两用(用户可以自己换用十分方便),成像是意料之中的好,半年前此镜零售价格在千元上下,可能是大家都感到机会难得,兴起了一阵抢购之风。目前,已涨到一仟柒、捌佰元了,从编号来看,此镜年产量仅仅是三位数,物以稀为贵嘛!
以上三款镜头均系仿制德国设计的经典镜头,用料精良,成本应刻是十分昂贵的了。于是一民间贸易形成的特殊进货渠道与其正规贸易不尽相同,才形成令人难以相信的低价面世。
 
 
现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生产的摄影器材做工不如日本货精细,但其出色的光学质量和较低的价格,仍然有很大吸引力,其实在国际市场上日本摄影器材与前苏联摄影器材的价格并不象国内那样悬殊,主要因为国内的货源大部分是由民间贸易而来,有些若由中国制造,售价连成本都不够。前苏联以前不太重视民用轻工产品,所以发展不快,其摄影器材的特点是实用而不花哨,比较结实笨重,这与民族的性格也有关,不象日本人那样对每个微小的外观都精益求精,当然也有比较秀气的,如仿德国米诺克斯的基辅35A。前几年生产的镜头调焦环多是金属滚花,而少用橡胶皮,不易老化,甚至镜头盖也有用金属棒料车成的,笔者曾失手跌落一只500毫米反射镜头,将塑料地板砸掉一块,露出了下面的水磨石,而镜头却完好无伤。包装套使用牛皮也很多,前苏联地处寒带不易长霉,在中国要注意,尤其是南方,人造革套反而好些。前苏联相机故障率较高,这和苏联解体,社会动荡有很大关系,比如原来由联合企业生产一台照相机,需要几个共和国提供零件,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调拨,现在有些零部件只好自行解决,这样从原材料到加工装配就不能完全保证达到设计要求,甚至有些还是半成品就出厂了,没经过严格检验,产品质量也就难免良莠不齐,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原因。尽管如此,由于其原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仍不断有改进提高,如俄罗斯94 年生产的反射镜头不仅全是多层镀膜而且增加了微距近摄功能。由于其相对粗糙的做工,对使用者的要求就较严格,一定要按规程小心操作。下面对现在仍有生产,国内市场上常见的前苏联摄影器材作一点经验介绍。
 
 
 
【基辅系列】
前苏联的阿尔谢纳勒工业联合企业设在乌克兰,继承了二战前德国的光学工业技术,后来又有所创新,比较倾向生产专业相机,产量相对不太大。主要产品有:联动测距的135平视取景相机,从仿康泰克斯的基辅2到基辅5,共有七种改进型号,采用纵走卷帘式焦点平面金属快门,曝光时间B,1/2-1/1250(或1/1000)秒,并有几种卡口镜头和专用取景器可更换,从1947年开始,到80年代初还有生产。基辅10和15是六、七十年代生产的两种135单反机,有原始的快门优先曝光方式,其设计和制造都非常复杂,维修起来很麻烦,镜头卡口也与其他相机不通用。基辅17,基辅19和基辅20型是采用尼康卡口的135单反机,从1977年开始制造基辅17,至今仍然生产基辅19,这在下面要详细介绍。基辅30是110型相机,1975年起制造,至今仍然生产改进型号的基辅303,然而不能使用美日通用的110胶卷,因原装卷不易买到,只能用120卷在暗室中自己裁。基辅88,60和基辅80,6C是新老型号的120单反机,基辅35A则属于超小型相机,这几种下面也要给予介绍。至于基辅18和基辅90,是较先进的新型电子相机,分属于135单反和120单反型,可惜只有试制品而未批量生产,市场上根本见不到。
基辅19型相机(兼谈17,20型) 
技术性能-(略)
配套镜头:见附表
 
使用特点
基辅19为全金属机身,上下盖均为黄铜冲压而成,耐磕碰,表面喷砂镀镍,银白色,样子比较朴实,俄文KNEB-19是凸刻在顶盖正前方,也有刻英文KIEV-19的,比较特别的是快门调节盘设在机身前脸右侧,而不是通常的快门按手旁,快门时间标记均凹刻而成,1/125-1/500秒字符白色,1/2-1/60秒字符红色,表示闪光同步,B门字符绿色,手感还可以,有明显的定位咔嗒。
快门由前后各两片钢片组成,比较厚重,这可以有效地防止被胶卷刮伤,但是正因为如此,也限制了快门运行速度的提高,故闪光灯同步速度高不了,快门时间也不易达到1/1000秒以上,但反光镜和快门振动比珠江S-201稍轻。
基辅19无自拍,可用国产机械自拍器,拧在快门按纽上,前几年曾有专门为青岛6型配套生产的自拍器,在北京很容易买到。不知为什麽19为简化生产工艺,连自拍机也取消了。
除热靴外,PC插孔设在五棱镜顶盖右侧,这在生产和维修时便于装配,不用在机内焊很长的电线,用起来也很方便。
 
 
 
卷片板手设计的不好,过于短小,角度也太大,后1/3行程手感突觉吃力。因收片轴是正转,所以安装胶卷时一定要将片头插深一些,最好穿过收片轴,先用手卷紧后再合上后盖,否则轻者造成叠片,重者有可能拍不了几张胶卷就被八牙轮拉破不能再过片了。也有的相机叠片是因为制造时太粗糙,八牙轮下传动轴孔太大,使齿轮咬合太少, 造成磨损而丢齿,这在购买挑选时可打开后盖,用左手拇指压住八牙轮,右手卷片,如转动整个一周都能吃上劲,则正常,如拇指稍一用力,八牙轮就不转,则只能打开底盖修理了。如果使用国产卷要挑选胶片出口不太紧的暗盒。因为卷片较紧,倒片也不很顺滑,故不可能应用卷片器,也就没有设计卷片器接口。
取景器大而明亮(比海鸥DF-1亮,但不如尼康FM2),四角稍有发暗,只因中心是微棱,对于习惯了使用裂象调焦的人有点别扭,左侧上边红色+发光表示曝光过度,下边红色-发光表示曝光不足,两灯同时亮表示曝光合适,因为在五棱镜后上方仅采用一枚CdS测光元件,反应不太灵敏.当由明亮处突然移到暗处时,因有记忆效应,要稍等片刻,多测几次光才准。其收缩光圈测光与景深预测共用镜头座左侧一纽,测光时一定要按到家,否则电路先接通,红灯虽亮但光圈没有收缩到预定值,按此值曝光会造成感光不足。
电池仓设于机身底部,仓盖也是全金属的,可用硬币拧开,负极在下,如果没有AG12电池也可用AG10和AG13各一节代用,若用两节AG13则太高,仓盖拧不平,硬拧有可能损坏里面弹簧片.一般两节电池用一两年没问题,电压降至1.2V时测光仍正常。
感光度调节盘设在倒片摇把下外围,带定位销,不是常用的1/3档而是半档调节,从ISO16至640,分·25·50·100·200·400·共11档,1990年以前的用TOCT表示,分·16·32·65·130·250·500共12档,若使用ISO100胶卷,可置于90或130,实际上每台机身不见得一致,最好用一台测光标准的相机做对照,找出应该对应在哪一档上合适.
基辅19的皮套除了镜头位置是硬塑料壳外,其余部分是厚厚的牛皮,很结实,前盖与底托用铆钉铆在一起,皮套上还固定着一条皮背带,若换用其它镜头时反而不方便,干脆将背带和前盖去掉,只留底托,或者请缝鞋匠将铆钉换为活的按扣就更好了。
基辅19外壳虽然结实,沉甸甸的,给人以踏实感,但由于内部有些零件材料较软,时间长了也会磨损变形,如碰到反光镜上翻不下来,而快门不释放,可取下镜头,用手指轻轻往上拨一下快门叶片可排除.如常出此现象就只好拆开底盖修理了。
基辅19因无光圈信息传动销,严格来说还不是完全的AI卡口,所以新老尼康头均可使用。但有个别机身光圈拨杆较长,安装其它AI口镜头时要检查一下,曾有一支日本杂牌变焦头,装上后光圈不能收缩,原来是此杂牌头后镜片外一黑塑料挡光环碍事,将此环光圈拨杆位置锉去一块,光圈即收缩自如了。
配套镜头在基本型号后均有一俄文H字样,表示尼康卡口。除200长焦外均为多层镀膜,从最小光圈至次小光圈为整挡,其余皆半挡光圈定位,100中焦和200长焦自带伸缩遮光罩,80-200F4.5是恒定光圈双环式变焦,35广角,100中焦和200长焦还可配上M42×1螺口接环,只要将镜头后法兰固定螺钉取下即可换上M42×1螺口环,用于泽尼特系列照相机,只是光圈需要手动收缩。35和100头包装在一个塑料盒中,以前的固定座实际就是机身上镜头卡口,可拆下来改做近摄皮腔前口用,从1992年后,简化为薄金属片,就不再好用了,亦不如原来卡得紧。100头,200头均有光圈不圆现象,常出现在F11以后,对实际使用影响不大。标头,35广角和100中焦,用不了几次,就会在镜头中间发现一些亮晶晶的小点,这不是镜片膜层脱落,而是光圈叶片发黑处理不好,开合磨擦掉下的渣,若不多可不去管它,实在太多的话,可拆开后镜组,用洗耳球吹去。还发现镜头镀膜看起来有的偏紫红,有的偏绿,实际使用没大的差别,这可根据个人喜好而选择。
基辅19标头的分辨率,虽然在俄<<单反照相机>>中写的不高,然而拍摄分辨率标板却达到中心53线,边缘37线,同样条件下尼康1.4头也不过中心58线,边缘40线,采用标准测试卡,全开光圈,用灯光照明,苏ASA64卷,D-76冲洗.用彩色负片实拍景物无差异。从∞到最近距离,调焦环要转280°,这不利于快速调焦,但近摄时可精确对焦。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能用于尼康FA,因为FA卡口多了一个AI-S识别销钉,而基铺19标头后法兰上,靠近镜头锁凹槽处的螺钉孔太深,FA上AI-S识别销钉正好卡在螺钉孔中,使得镜头卡死在机身上。若非用不可,只要将此标头上螺钉换一个长一些的,装好后使其与法兰面持平就可以了。
 
 
曾读过一篇文章,讲100中焦头调不到∞,采用拆后口,磨削办法,这大可不必,简单的办法是扒开调焦环橡胶皮,先将镜头调至∞,拧松三个顶丝,再转动调焦环,使其刻度对准∞至20米之间,转多少可跟据具体镜头来定,注意不要使镜头前后伸缩,再紧固三个顶丝,将橡胶皮环复原即可。
老式的200F3.5头,调焦环金属滚花,手感涩重,黄铜片光圈,新出的有所改进,调焦环改为橡胶,手感也好多了,光圈叶片也由很薄的材料制成,上覆黑漆,若碰到光圈叶片有油而粘连时,不要用丙酮汽油之类溶剂擦,可用无水乙醇浸洗,不然会使黑漆层脱落。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仍然镀单层膜,为数不少的新品还有明显的慧星状斑点,虽然对成像没什麽影响,但看着总是不舒服,怀疑是否其厂家没有足够资金引进先进的多层镀膜生产线,也可能是思想疆化,默守陈规。
1994年第三期<<照相机>>杂志及1994年第12期<<中国摄影>>有100中焦和35广角与尼康,腾龙镜头的使用比较,其成像质量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还有一款常见的2X及近摄接圈两用镜,原说明书上未列出,带有光圈信息传递环和收缩光圈拨杆,从机身方向轻压镜芯,逆时针旋转约30°两红点对正,可取下镜芯,当作自动近摄接圈使用。问题是几乎没有十分干净的,有个别的装配实在太粗糙,接机身方向光圈信息传动销位置不对,装上后只要收小一挡光圈就会曝光过度,解决的办法是凝松此环三个顶丝,转动此环,找准位置后重新固定.可就是这样,其成像质量仍比三百多元的威达普及型2X好,曾用标头加2X与100中焦拍同一景物,同样胶片,同时冲扩,彩色扩印片看不出区别,然而同样条件下的美能达28-85原厂AF头拍的扩印片却能看出比上述两种头有差距。
 
 
同系列还有基辅17,快门1-1/1000秒,机身上有自拍机,自拍机上弦后,按压自拍扳把中心钮即可启动自拍,景深预测钮位置比基辅19的低,无测光,聚焦屏为中心水平裂象,周围微棱,其余环带透镜磨砂屏,卷片搬手比基辅19大或相同,手感稍好些,卷片扳手轴心是多次曝光纽,按住此纽卷片可重复曝光,但其弹簧太硬,必须用大力量才行,后盖内压片板比基辅19稍长,可互相换用,使用效果相同,后盖外面有胶卷感光度备忘盘,标头为格利奥斯81M型,标示为53毫米F2,实际同81H光学结构完全一样,早期多为单层镀膜,后期有多层镀膜的,滤镜规格M49x0.75,其余同基辅19,偶而还有不带自拍的,也有的聚焦屏为中心微棱,这可能属于偷工减料。基辅20在基辅17基础上增加了全开光圈测光,在机身左侧单设一测光钮,取景器内三灯显示,采用6v电池,胶片感光度范围比基辅19宽,标头为MC格利奥斯81M或MC沃尔那4型(50毫米F1.4),也见过不带多次曝光功能的基辅20,似乎是私自拼装的,这两种相机大部分都是八十年代前期生产的,很少有货,基本上没有全新品。
做为低档普及型单反机的基辅19,近来价格一涨再涨,除货源的因素外,主要是沾了尼康卡口的光,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内曾经有过成功改口的经验,比如凤凰303,就有Y/C和PK两种卡口,若能生产出比基辅19稍好些的机身,定会大受欢迎。
附表中分辨率数据摘自苏:<<单反照相机>>(莫斯科 1986)
 
 
格利奥斯81 密尔20 密尔24 卡列那尔5 特列尔 格拉尼特11 康沃泰尔K2
型号 (太阳神) (和平) (和平) (远摄) (花冈石) (转换)
ГЕЛИОС МИР МИР КАЛЕЙНАР ТЕЛЕАР ГРАНИТ КОНВЕТЕР
(HELIOS) (MIR) (MIR) (KALEINAR) (TELEAR) (GRANIT) (CONVERTER) 
焦距(毫米) 50 20 35 100 200 80-200 2X
光圈范围F 2-16 3.5-22 2-22 2.8-22 3.5-22 4.5-22 
最近摄距(米) 0.5 0.18 0.24 0.8 1.6 1.5
结构(组/片) 4/6 8/9 7/8 4/5 4/5 9/11 4/5
视角(度) 45 94 63 24.5 12 30-11 
滤镜规格M 52x0.75 95x1 58x0.75 52x0.75 62x0.75 58x0.75
体积(毫米) Φ63x40 Φ80x61 Φ64x59 Φ63x63 Φ69x138 Φ67x163 Φ64.5x39
重量(克) 220 390 333 292 640 850 168
分辨率 f=80 f=200
中心 40 50 50 50 50 50 45 
边缘 20 20 22 30 34 20 20
基辅35A(КИЕВ-35А)
技术性能-(略)
使用特点
基辅35A为全黑色或铁灰色塑料机身,可置于手掌上,仿德国米诺克斯35GL,外形同长江巴尔达也相似,属超小型135电子相机,其镜头的成像质量极佳,据北京照相机厂测试,分辨率达到中心60线,边缘50线,比长江-巴尔达还要好,其"海盗"牌镜头虽然是旋转前片调焦,能做到如此水平,确实仿制很成功,当然除镜头和外观以外,其他方面差距就太大了,主要是故障率较高。
此机是折叠式,打开前盖可拉出镜头,使用扳把卷片一次后不必按快门测光即工作,卷片两次后可以按快门拍摄,合上前盖则可锁住快门。电池仓设在机身上部前面,感光度调节盘位于机身底部。装卸胶卷时逆时针拨动底盖中间扳把开关,露出红点,整体取下后盖。
35A的光圈优先,快门自动,从实际使用来说要优于程序快门的长江-巴尔达,可以充分发挥摄影者的主观能动性,便于控制拍摄效果。
 
 
35A的热靴保护盖左前方凹进一块,这是因为在35A的热靴上有一微动开关,当装入闪光灯时,快门时间自动变为1/60秒,若需要手控1/60秒,可将热靴盖反方向插入热靴,将微动开关凸起顶进,则相当于插上闪光灯。
可将闪光灯热靴脚改一下,按照热靴保护盖样子锉掉一块,使其嵌入热靴后不将微动开关顶开,这样就可实现光圈优先下的闪光灯补光,因其可手控光圈,比LOMO LC-A方便得多。
35A用扳把卷片要左手帮忙才行,若要单手操作,只好横握机身,用食指转动手轮上弦,感觉比LC-A稍别扭,但双手操作时过片速度比LC-A快。
35A的大部分故障是快门不开,主要原因是接触不良,这是工艺差的表现,外壳材料刚性不够,做得又很薄,手用力一捏,就能感觉到外壳很软,故在35A说明书中附着一张纸条,上面告诫说:卷片时,左手不要前后捏机身,而要上下捏,以防出现故障。35A镜头折叠采用的是滑轨和曲臂定位,不如长江-巴尔达的齿轮可靠,多次使用很难保证各电子触点接触良好,整机虽然用了0.098克黄金,以保证接触良好,但由于材料本身变形,造成机械精度不够,所以电触点的接触不良仍然出现,修理时很需要细心,一般快门不开不必拆上盖,上盖内的测光指针游丝非常娇嫩,一不小心碰坏了就不易再修好。
 
 
有时快门不开是电池仓的问题,电池仓内壁是金属的,里面一定要衬一塑料绝缘套管,将四节电池装在套管里,否则电池短路,还会引起爆裂,若无套管,亦可用胶卷片基卷成筒,不要用胶条将四节电池粘死在一起,这样反而会接触不良,电池仓盖也不是拧得越紧越好,拧至合适位置,快门、测光工作正常就可以了。
35A总的感觉有点象玩具,比较娇气,适合于随身携带抓拍。
 
 
【泽尼特系列】
拉玛LC-A(ЛОМΟ ЛК-А)
拉玛LC-A(英文LOMO LC-A)是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合企业生产,LOMO是该企业缩写,LC-A是列宁格勒生产的小型自动相机的意思.前几年出口型曾以泽尼特商标销售,故在此暂列在泽尼特系列中介绍,也便于与基辅35A做一对比。
技术性能-(略)
使用特点
此机为全黑机身,LC-A上下盖是塑料,前脸,后盖均是金属,外观均经涂墨处理,涂层很硬,给人以一种结实感.拿在手里,也有点分量。电池仓设在机身底部。感光度调节盘位于机身前脸右侧,距离调节纽上方。拨动镜头下方开关可露出镜头和取景窗,关闭则同时可锁住快门。卷片手轮转360度胶卷走过一张,姆指要转拨三次,单手操作也很方便,手感还不错。胶卷摄完后,按下底部倒片按纽,用倒片摇把顺时针将胶卷倒回暗盒。开盖时,先拉起金属摇把,将倒片摇把提起一段,再用两个手指捏住整个倒片摇把一起拉起,将后盖打开,因为倒片摇把较单薄,若常用力,会开裂,寿命短。
LC-A镜头虽未标MC,但也能看出三种颜色镀膜,且膜层较硬,比较耐擦(因有眼睑式镜头盖,一般也不易蹭脏),彩色还原很好。曾有文章讲LC-A的镜头是三片结构,经实际拆开验证,证明是四组五片,因为32mmF2.8的广角镜头,三片一般是无法达到如此成像质量的,且并没有用超低色散镜片,有资料上介绍中心分辨率40线,边缘20线。
 
 
LC-A在大光圈近距离时四角变形较大,这是因为32毫米的焦距,对于袖珍相机来说,属于较短的了,要达到同焦距单反相机镜头的质量,确实有点免为其难,况且单反机的广角近距拍摄也会有畸变。当远距拍摄时,因镜头要向后缩进一些,前脸挡光就多一些,四角发暗也更明显,这时采用小光圈,能有所改善,但不能完全消除,只好放大时加以剪裁,若是彩色扩印片,则正好将四角让出来予以扩印,基本上无大影响。
 
 
LC-A的曝光程序组合,偏重于高速大光圈,当左边红灯亮时,表示速度在1/30秒以下,此时光圈已经全开,故目测调焦一定要准,否则随然相机广角镜头景深长,但F2.8时,仍嫌不足,对在3米时,∞效果并不好,经实际使用发现,若用ISO400的胶卷,实际效果反而好于ISO100的胶卷,就是因为光圈自动缩小,快门时间缩短,虽然颗粒比ISO100的稍粗,但只要冲洗得法,放大12寸仍看不出颗粒,尤其是投稿用的黑白新闻照片,或彩色扩印片。
 
 
使用ASA100胶卷时,LC-A的曝光程序组合大致如下:
光圈 F11 F8 F5.6 F4 F4 F2.8 F2.8 F2.8
快门 500 500 250 250 125 125 60 30
LC-A,当1/125秒已经是F2.8,F8-F11时,已达1/500秒,故持稳相机一般均没什麽问题,对于目测距离基本功则要求较高,在室内小光圈用闪光灯效果更好。
LC-A的后帘同步闪光功能,暗背景下很有用,拍摄动体可得到特技效果,具体方法请参考有关文章。一般拍摄节日夜晚彩灯为背景的人物,若前帘同步闪光,闪光后人物很容易移动,不易拍出成功的照片,而后帘同步闪光可使成功率大大提高。当白天用A挡进行闪光灯补光时,根据距离,可参照标准测光相机读数,参考上述曝光程序组合决定闪光灯发光量。
当光线较暗,取景器内左右两红灯点亮,此时快门处于低速挡,如果不使用闪光灯,请持稳相机,手不要立即松开快门按纽,否则有可能曝光不足,这点与国产甘光304C一样。当左边红灯亮一下很快就熄灭,则指示电池电量已经不足,要马上更换上新的电量充足的电池,不然可能造成只听见快门声,而实际上胶卷未感光的假象,这在强光下最易犯此错误,因为暗光下,若电池不足,就无慢门声音,容易发现,这一点提醒使用者注意。
92年前的LC-A,可配接卷片器,然而根本无货可供,也许是考虑到袖珍型相机便于携带是主要的,外加卷片器无大必要吧,故92年后的相机,底部虽然仍有卷片器电接点,但却是虚设,因为里面控制卷片器通断的线路已被省略了,即使找到卷片器,也不能用。
 
 
LC-A未专设B门挡,不能装快门线和自拍器,这一点不如基辅35A,<<人民摄影报>>上曾有文章介绍自己动手改造快门按钮,有兴趣的影友可参考进行。实际上LC-A有B门功能,具体操作如下:置A挡,用左手挡住测光窗,或将感光度调节盘转至两感光度中间,例如ASA100-50之间,右手轻按快门按钮,取景器内左右两红灯同时点亮,再继续按下快门按钮,取景器内右侧红灯熄灭,快门打开,然后手指慢慢抬起至两红灯同时点亮,这就是全开光圈的B门,此时左手可以移开测光窗。若在很暗条件下,只要快门时间长于一秒,就可省去挡测光窗步骤。按此方法,可以很容易的清除镜头后片污物,走片轨内放上毛玻璃能检查聚焦准确性,拍摄夜景也很方便,只需多练习几次即可。笔者还曾有意将电池极性反装,发现个别相机竟能出现B门,各挡光圈均行,当然指示灯不会亮,这有点象长江-巴尔达,但不知为什麽不是所有相机都有此功能,电池极性反装对相机本身也没造成损害。
LC-A相机在高温下存放时间太长了,而不使用,会出现快门叶片被油滞住,此时在暗光下,有慢门开闭的声音,快门却不动做,从镜后看快门时并无油迹,实际上里边部分已经粘了油,若较轻,可用手指甲小心剥开快门,空机试几次即好,若严重的,只好整个拆开机器擦洗了,有人从后面加入有机溶剂,试图将油溶解掉,这也许管用,但会对机器造成潜在的损害.用溶剂洗刷内部很危险,因为叶片外露零件是少部分,溶剂少了,擦不掉,故一定要慎重。
如果没有慢门声音,首先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电池仓弹簧片是否良好,当确认不是电池的原因后,毛病可能出在快门按手下开关弹簧片上,此处本应镀金,可后出的LC-A少了这道工序,在潮湿环境中易发生氧化,接触不良,解决的办法是拆开顶盖,将此触点用金相砂纸擦一擦,使电路通畅即好。
前苏联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中国尤其是南方,气候温暖,潮湿,所以尽管整机使用了0.059克黄金,但一些触点和金属部件仍比较易氧化或生锈,所以保存时一定要注意防潮。
LC-A真正集成电路损坏的情况极少,绝大部分故障均可修复,只是因其内的微型可调电阻体积较小,不能随便使用电烙铁尤其大功率的,否则越修越坏,真的无法修复了。
此机曝光很准,色彩还原和成象质量也很好,一般三枚电池可用一年以上,结实可靠,不易出故障,很适合于随身携带抓拍。
 
 
基辅88的前身是仿哈斯1000F的萨留特(礼炮),1957~1974年生产的标准镜头为茵度斯塔尔一29,80毫米F2.8,1972年起生产了萨留特一C型,与前者的区别是采用了维佳一12B型标准镜头,90毫外F2.8,个别部件做了一些改造。八十年代开始改进为基辅88及基辅88TTL型,其取景器、后背均能通用,大部分镜头也可互换使用。此机为全金属机身,外观比较漂亮,其取景器可以与哈斯通用,由于哈斯取景器价格昂贵,故有些影友买来基辅的的取景器用在哈斯上,可惜镜头和后背不能通用。(后背通过改造可以用在哈苏机身上。) 刚开始生产的基辅88,斜视取景器还是萨留特一C型的。不带测光,体积比测光型小,外形也不像现在这样有棱角,后来开始生产基辅88TTL型的,即斜视取景器加上了测光,E前所说的基辅88实际上均是TTL型。老式TTL型取景器所用眼罩为圆形,新式的改为椭圆形,比原来的好看多了,也更舒服。老式的三灯显示TTI.取景器电池采用四节,后来改为三节,测光开关是拨钮,若开启后忘记关,十几个小时后电力即消耗完毕,新式的改为双红灯显示,因有自动定时关断电路,故很省电。老式的电池可以用AG13型卷上纸加上金属垫代用,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四节电池型的仓盖为负极,而三节电池型的仓盖为正极。
1992年以前,俯视取景器放大镜是圆形,直径较小,样式与海鸥4型类似。1993年后改为与哈斯的一样,大尺寸方形,其外观、使用程度都很不错。还有一种可放大4倍,能调节视度,供精确对焦用的俯视取景器,不是标准配置,一般与磨砂玻璃后背及近摄接圈一起供应,近摄接圈一套两节,一长一短,加在一起用标头倍率达到1:1,能自动收缩光圈,磨砂玻璃后背上可以安装取景器,用于翻拍或检查镜头调焦准确性。
 
 
萨密特一C与基辅88的镜头可完全兼容,而萨留特型只有老式的65毫米广角(和平一3型,滤光镜直径为88毫米)及半自动收缩光圈的300毫米F4.5和固定光圈的600毫米F8反射头能配上,虽然外表和螺纹卡口完全一样,主要区别是光圈收缩方式不同,反过来,老式的65毫米广角镜头也不能用在基辅88上。
 
基辅88与60的配套镜头多为单层镀膜,均有半挡光圈定位,除标准镜头以外只有120中焦,小250长焦和2X增距镜是多层镀膜,其中2X增距镜与基辅19相机的2X增距镜用法一样,也是增距与自动近摄接圈两用镜,4组6片,体积Ф78x80毫米,重350克,带有收缩光圈顶杆,从机身方向轻压镜芯,逆时针旋转约30°两红点对正,可取下镜芯,当作自动近摄接圈使用。300毫米F4.5长焦镜头无光圈推杆,机械结构与尤比切尔一9螺口85毫米F2镜头一样,有两个环,可快速半自动收缩光圈,镜头下部有三脚架螺孔。光圈F4.5-22,最近摄距3.0米,3组4片,视角15°,滤镜规格M88X0.75,手动收缩光圈,为早期产品,较少见。600毫米反射,光圈F8,最近摄距6米,视角7.5°体积Ф116x195毫米,重2500克,滤镜规格M95X1,现无货。MC500F5.6长焦是新产品,目前难见到。
 
使用增距镜或接圈时要先装好镜头,然后再一起往机身上装,以防将增距镜顶杆别断。 新式的标准镜头调焦环外围改为橡胶防滑圈,成本有所降低,手感稍好些,最新的标准镜头上刻的不是沃尔纳而是ARSAT,但质量比沃尔纳稍逊,标头遮光罩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的好看,也更科学,只是携带稍有不便.圆形的与基辅60的相同,由橡胶制成,便于折叠。
基辅88的250毫米镜头有两种式样,早期产品采用独立金属遮光罩,平时可倒扣着拧在镜头上,镜头盖也是金属材料,后期产品把金属遮光罩改为伸缩式,使用更方便但镜头盖变成塑料的了。
 
关于基辅88与60配套镜头的成像素质已有文章介绍,这里不再重复。最新的基辅88,有些机身和后背上刻有英文乌克兰制造字样,背带也有比老式宽一倍的,但从机身编号上看,两种混杂,估计是还有以前部分零件的存货未用完,其使用效果是一样的。
 
基辅88饰皮前几年用漆片胶粘贴,很牢固,近年采用不干胶,常有卷边翘角现象,若出现此现象,可用 80互胶粘上,但不要用502胶,否则会使饰皮变硬。
 
基辅88机身下方两个大螺纹孔,是专为手柄设计的,安上此手柄后,可用左手启动快门,右手调焦、上快门很方便,持握机身也舒适多了。其实多设一螺孔还有好处;当使用150毫米以上的长焦镜头时,可将三脚架拧在靠前的螺孔内,这样更有利于整个相机的平衡。
 
使用中需要注意几点:卷片上快门时,一定要用力到家,初次使用的影友往往不敢用力,而来回一点点转动卷片轮,这反而更不好,若没到位时硬按快门易出故障,空机身卷片到位时有一响声,装上后背后应有两个响声才是完全到位, 这只要多试几遍就熟悉了。另外一定要先上快门再调快门时间,调节盘不能置于两挡之间,未抽出挡光片快门按不下去,也不能硬按,未将挡光片插到底也不能强行取下后背.不要在卷片、上快门中途装卸后背,这样会造成计数器显示错误,胶卷位置也不对、装胶卷时要使保护纸从片芯内侧电镀导片轨下穿过,最好使用进口胶卷,国产乐凯牌胶卷也可以,但有些牌号的国产胶卷用橡皮膏粘接材纸和片基,因卷片阻力太大,影响相机使用寿命,请慎重使用。实际上基辅88照相机的故障有一半出在卷片、上快门上,其中大部分又是由于使用不得法造成的。如果只有国产胶卷,最好走在暗室中检查一下胶片与村纸粘接方式,若是橡皮膏,可小心撕下换上薄的胶纸,注意粘贴时,要从一侧一直粘到另一侧,勿使两头翘边。将后背内的两个电镀弹簧压力夹取下,向反方向掰一掰,使其压力小一些,对胶卷顺滑也很有效。或者不怕麻烦卸下后背,采用机身上弦和看后窗手控卷片分别进行的办法。还有的影友干脆将后背上与机身连动的齿轮拆除,这样不用卸后背就使卷片与上快门分离了,这可请读者自己斟酌。平时携带和保存时请将快门释放。
 
 
基辅88后背漏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后背本身挡光插片处缝隙变大,类似于胶卷暗盒跑光,可拧下黑色方框盖板上的九颗螺钉,取下黑色方框盖板,将金属范夹着的海棉条换上新的,使弹力大些,弄平金属箔,重新装好即可。要注意不要弄丢托架沟槽内两个金属片。另一种情况是后背与机身接合处有漏光,可在机身上两条方框凸梁之间粘一圈黑海棉条,即可有效地杜绝漏光现象。现在还有宝丽来一次成像后背(荷兰-乌克兰产),做工很精细,以及6X4.5规格可拍16张的后背也有供应。
1994年新生产的机器如果闪光灯根本不亮,热靴及插孔均不灵,很可能是装配时忘了装一组零件,如有此先天不足,只好不用闪光灯了,故挑选时各项功能都要试好。
 
虽说基辅88可使用快门线和自拍器,但装上150毫米镜头以后,快门按钮旁空间很小,根本没有使用自拍器的位置,这是设计上的一个不足,这一点不如基辅60。还有若能增加反光镜预升的功能将大大减轻相机的震动,但从结构上看,要改进尚有一定困难。
 
另外,产品说明书跟不上形势。相机已经改进了好几年,而说明书封面上印的基辅88仍然是老样子,最多加上一张小纸条列基辅88比原来的附件少了什么或换了什么。从前面的介绍中可看出,基辅88一直在改进,在前苏联,基辅88和60也是高中档的机型,1986年在苏联,基辅60售价约七百卢布,当时卢布与美元的比价是l:1.5。前苏联的摄影者从比例上说,大大高于我国,拍摄的作品水平也很高,而他们绝大部分都是使用本国器材。另外制造相机、镜头的历史也比中国长。记得前些年我国的摄影教科书谈到高档的120单反机,总会提到国产“东风”,但只能成为收藏品,而我国的广大摄影者却无缘使用,所以,称基辅88和60档次极低是不公平的,目前只能靠提高操作者的素质来用好它。相信随着俄、乌两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有更可靠的机种面市,当然,那时的价格是否还会这样便宜,则是一个未知数。
基辅60机型与基辅88相同,主要技术性能:(略)
使用特点:此机为仿德国潘太康SIX,全金属机身,外观与潘太克斯67比较接近,其镜头可与潘太康SIX和爱克山泰通用,但取景器不行。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卷片上快门时一定要一次到家,否则会多卷片,拍不到12张。更换TTL取景器时要先将锁钮旋开,不要单独抓拿取景器提起相机以防坠落。拍完12张,计数器出现K字,要连续卷片五次后再开后盖。
 
基辅88与基辅60的配套镜头光学结构完全一样,只是接口不同不能通用,型号后标示B为基辅60用,B为基辅88用,基辅88的镜头并不能加一个转接环就用在基辅60上,但可通过更换镜头座达到一头两用,只是镜头座加工起来技术要求较高,不太容易制作。88或60镜头可加转接环用于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由于只利用了成像画幅中央的部分,故135画面的四个角效果尤其出色,全视场解像力比较平均。缺点是一般只能手控收缩光圈,对于没有三脚架螺孔的长焦头来说,因其个头大、分量重,需有其它物体依托或利用海时快门手持拍摄。
基辅60配套镜头有个别的规格与88不同,像65毫米广角镜头没有景深预视钮,或许是因为60机身上有了最深预视杆,故镜头上可装可不装。也没有见过用于基辅60的300毫米F4.5长焦镜头,但原东德潘太康SIX的配套镜头有 MC50毫米F4,MC80毫米F2.8,MC120毫米F2.
8,120毫米F2.8,MC180毫米 F2.8,180毫米F2.8,300毫米F4,MC300毫米F4,还有500毫米F5.6,1000毫米F5.6的反射头。
 
曾有影友为了能照16张6X4.5画面,而在机身上加了两个黑这板,后盖上掏了两个洞,安上红窗,将卷片轴也动了手术,上快门与卷片分离,改造了机身下方卷轴顶销,使其能手控卷片,这种改动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也无此必要。实际上我曾经拥有过两台改造很成功的645机身,后盖不打洞,而将卷片计数机构重做,真正自动计数,如果对基辅60的机械结构原理一知半解,不可能完成得如此完美。
 
 
基辅60所配两只近摄接圈一只高20毫米,一只高40毫米,标准镜头加用后,分别达到最近摄距0.4米和0.35米。
 
 
目前除了将基辅60口镜头转接于135机的接环外,还有将基辅60口镜头转接于MAMIYA 645相机的专用接环。
 
 
有的相机会发现聚焦屏上有一角发黑,这是机身上的油跑到聚焦屏上了,碰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用溶剂擦,可将固定取景器的两个塔柱和螺钉拧下,取下金属框,继续拧下固定焦距屏的三个螺钉,取出聚焦屏,用洗涤灵清洗后水洗晾干,重新装合即好。
早期还生产过基辅6C,区别在于6C的快门按钮在左手方,标头为维佳一12型90毫米F2.8,聚焦屏中央是微棱镜,压片板和计数器为12/24可变,以适用于220胶卷,有闪光灯同步插孔但无支架,后盖开法和背带勾也不一样。基辅6CTTL就是加装了测光取景器。
由于基辅60比基辅88结构简单,操作也容易,所以很少出故障,比较耐用。
分享到: